話說阜陽之十一:阜陽“四·九”起義始末(未完待續(xù))
民國17年(1928年)中國共產黨在皖北廣泛開展軍運、農運和工運工作。中共黨員魏野疇在駐太和的國民革命軍第10軍楊虎城部任政治部主任,魏在10軍中成立了中共楊軍特委,同時也在駐阜陽第19軍(1928年3月改編為第47軍)高桂滋部,發(fā)展黨員,建立黨組織。至民國17年(1928年)初,10軍內部已有黨員280多人,19軍教導團9個連和留守司令部特務連都有了黨組織。
中共阜陽支部,根據魏野疇指示,先后派周傳業(yè)、周傳鼎、李端甫、喬錦卿、劉寵光等黨員深入農村、碼頭發(fā)展黨員,建立工會和農民協(xié)會。阜陽周圍行流集等鄉(xiāng)已發(fā)展農協(xié)會員6萬多人,并從中選撥5000多人成立農民赤衛(wèi)隊。
這時,蔣介石令10軍“清黨”,楊虎城“禮送”魏野疇、南漢宸等黨員出境,自己被迫赴日考察。
魏野疇離開10軍后,會同中共阜陽地下組織,于2月9日召開70多名黨員干部緊急會議,根據黨的“八七”會議精神,決定舉行“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動”,會議產生了中共皖北臨時特委。魏野疇為書記。轄豫皖邊區(qū)10多縣縣委。會議要求發(fā)展農協(xié)會員,開展抗捐、抗稅、抗租、抗糧、抗債、抗差的“六抗”斗爭。
民國16年到17年,皖北各地蝗蟲成災,饑荒嚴重,很多地方有饑民搶糧吃大戶的斗爭。尤其在民國17年春,青黃不接,民不聊生,加以我黨影響擴大,形成暴動趨勢。3月25日,中共中央復信皖北特委指示:“本黨現(xiàn)在策略是發(fā)展群眾斗爭,領導群眾武裝暴動,實行土地革命,建立蘇維埃政權” 。
4月8日,正當起義加緊準備時,10軍代理中共特委書記宋樹勛叛變告密。中共皖北特委決定立即起義。并成立皖北革命軍事委會,魏野疇為總指揮,以高桂滋部教導團和留守司令部特務連為骨干,命行流、王官、插花、洄溜、北苗集和城關農協(xié)會員武裝,連夜到阜陽匯合。城內由喬錦卿、周傳業(yè)、周傳鼎、劉寵光等組織工人、店員響應,4月9日凌晨點火為號,配合赤衛(wèi)隊占領阜陽,然后各縣響應,建立豫皖平原根據地。教導團成立了兩個敢死隊,行流集編組5個赤衛(wèi)大隊3000名隊員。切斷了阜陽至太和電話,解除了行流地方武裝。
4月9日凌晨起義開始,敢死隊長申明甫率起義部隊在阜陽城內攻擊了留守司令部,教導團四連占領了東門城樓,教導團副營長杜聿德指揮砸了團部,打死反動官兵30多人。因徹夜大雨,信號火未點著。城外集中的近萬名農協(xié)會員和赤衛(wèi)隊員也因雨未能及時行動,以致阜陽城未能攻下。起義部隊分兩路向外線轉移:魏野疇等率200多人向老集、杜聿德等率300多人向行流集、王官集挺進。
4月9日上午,杜聿德率起義部隊到王官集,召開了兩萬多人的工農兵起義誓師大會,成立了皖北蘇維埃政府,李端甫、李烈飛分任正、副主席;成立了皖北工農紅軍,昌紹光、杜聿德分任正、副指揮。大會通過了《臨時土地法》、《臨時工會法》和《農民協(xié)會組織綱領》。并在周圍宋灣、楊寨等村莊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。
4月11日,阜陽高部留守司令王守義糾集騎、步兵及地方民團數千人,圍攻皖北工農紅軍,紅軍戰(zhàn)士奮起反擊,激戰(zhàn)數日,終因眾寡懸殊、彈盡援絕而失敗。李端甫等率部分戰(zhàn)士突圍、昌紹光等8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,杜聿德等20多名官兵被俘后英勇就義,中共阜陽縣委書記喬錦卿也被捕犧牲。轉移到老集的另一支起義部隊,于9日被地方武裝包圍繳械、魏野疇英勇犧牲。